查看原文
其他

怎么养成捧角风气

梨園雜志 2022-05-01

今日推送《怎么养成捧角风气》录自《北洋画报》1936年第369期,作者署名为外。本文成文于1936年,但文中所述之观点如“演剧者几乎是不以仿效某一派来标榜便不易立足了”、“将来也许会有并整折也不演出的时代,单是独角唱独特的一段”等,现在确是愈演愈烈了。


 在理论上,批判一个戏剧,应该就这戏剧的本身来下断语,来估量他的意义如何,感染之力有多么大,这是基础,这是最根本的一段,至于演员的演技,只是用来完成这「动的艺术」的「动」的,虽然用这可以使戏中人物再现于观客之前,而由「一个忠实的演剧者,应该绝对服从剧本」这一句话来看,可以知道演员并非真的根本,这是很显明的。


谭鑫培便装照


 然而在皮黄,或者更切实一点说在国剧中,是从来由供奉内廷的伶人来做着权威者的,而把一切脚本都视为秘藏,摆在观客面前的便只剩下那动作,即做工,自然主有这秘本的人便选定了一个重要的角色,在舞台上畸形地发展起来,批判是无论在读者或观客之间都不会少的,没有脚本可读,便只剩了观客,而观客所鉴赏的只是那畸形发展的主角的唱白做工,于是单只批判这个的剧评便成立了,因为无从认识整个的剧,而只好在一个主角的身上苛求,于是便形成了捧角,便形成了谭派、梅派……这些派别。


 演递到现在,演剧者几乎是不以仿效某一派来标榜便不易立足了,直到现在一个新的脚本的完成,仍然不免为某一伶人所自秘,这是用来吸引观客的,因为多年的习惯,现在的观客,即使是初看国剧,也一定要看名角,所以只要有名,譬如杨小楼的松懈,居然也成为优点而为人所仿效,这是国剧的一个致命伤。


杨小楼、钱金福之《长坂坡》


 现在已经没有演唱整本戏的人物,将来也许会有并整折也不演出的时代,单是独角唱独特的一段,那便完全失掉了戏剧的意义,又要回到「舞」的那一个原始的阶段,这显然是退化了。


(《北洋画报》1936年第369期)


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

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  



怀旧

梨園雜志

微信号:liyuanzazhi

新浪微博:@梨園雜志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